{{ p }}
《兒童權利公約》曾提到落實兒少表意權的家庭,不光能促進兒少身心發展、增進家庭關係,並且支持兒少社會化。
我們生來就有說自己聲音與想法的天性,更是兒童也被賦予的權利。
只要能給予足夠寬廣的表意空間,孩子就會更願意主動分享心事與想法。
表達意見被斥責
可以自由表達意見
意見常被忽略
意見有被聽見
資料來源:
兒福聯盟 2020年及2022年兒童人權調查報告
透過向全校發放問卷調查以及在校務會議上跟學校來回協商,幫助全校同學爭取學校可以確實取消早自習。
透過反應我可以讓學校知道斜坡太陡,對輪椅使用者非常不安全需要調整。
在過往的社會氛圍中,人們並不習慣自由的表達,因此在面對孩子如此自然的說出想法時,大人們反而常感到困惑與不知所措。其實孩子們希望的只是能夠跟大人彼此真正的傾聽與理解,就像任何人跟人之間自然的對話一樣。
透過對話我們看見這些孩子們為何勇於表達他們的想法,過程中又有哪些困境。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從小自由的表達,並在過程中更認識自己,建立反思能力與表達的勇氣,這個社會是否能從孩子的視野中,看見更不一樣的風景!
39.8%
37.0%
傳統觀念總認為「小孩不懂事」,然而從孩子的角度來看,何嘗不是覺得「大人不了解」? 雖然年紀尚輕,所見所聞不夠多、考慮面向不夠廣,但孩子的聲音同樣需要被世界聽見並得到回應。
起步較晚的台灣,在「兒童表意」觀念上,還有許多值得努力的空間。 我們生來就有說自己聲音與想法的天性,更是兒童也被賦予的權利。
資料來源:
兒福聯盟 2020年及2022年兒童人權調查報告
孩子們有自己的意識、自己的觀點,他們會想、會說、敢行動;孩子有用功學習的義務,但同樣也有權利參與社會的每一個改變進程。
當政府制定兒少相關政策時,若能適度納入兒少觀點加以考量,就能更精確地維護兒少最大利益,給予他們足夠且合適的法律保障。
只要大人願意給足夠的信任和指導,孩子會用他們的看見,為打造理想社會補上一塊閃亮的拼圖。
36.7%
35.1%